个人基本信息:澳门·新葡萄新京6663生物医学专业,GPA 3.9/4.0 (浙大神奇算法),托福 105/120,GRE V156/Q170/W4.0。大一进入骆严老师实验室接受科研训练。在美国有两段暑期短期科研经历(分别在 Tom Schwarz 和 Jodi Nunnari 实验室)、一段大四长期科研经历(Tom Schwarz 实验室)。收到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以及TPCB(康奈尔大学、洛克菲勒大学以及MSKCC合办)等6所顶尖高校的offer。目前决定赴斯坦福大学攻读博士生。
以下经验仅适用于生物类相关专业博士申请,对其他专业不具有参考价值(maybe?)。
申请的基本流程:美国高校网申系统大多是九月份开放,十二月截止(当然也有十月开放,第二年三四月份才截止,具体看项目)。十二月中旬开始各个高校会陆续发放面试通知,一月份陆续开始面试一直到三月中旬(也有项目直接发录取通知,具体看项目)。录取通知在面试后一周到一个月左右会发放。如果进入候补名单的话,就要等拿到录取的学生拒掉 offer 之后才有机会拿到录取。最终确定学校的截止日期大致是在四月中旬。然后就开始美滋滋的享受人生最后一个无忧无虑大长假吧~(假装不知道毕业论文是什么.jpg)
申请条件的重要性:推荐信>发表文章>>托福&GRE>GPA
关于发表文章:对于本科生来说,以第一作者身份完成一个课题并在申请季前发表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emmmm 当然面试时也会遇到手持第一作者 Nature 的大神)。而非第一作者的文章发表对于申请绝对会加分,但作用并不会太大。非第一作者的文章发表会在侧面证明你的简历和个人陈述上写的经历真实发生过,但并不能告诉招生委员会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不是他们期待的那种学生(这也是面试存在的意义)。因此教授眼中你是什么样的人对于招生委员会来说极为重要。总而言之,有文章发表绝对会加分,没有也请不要慌张。
关于推荐信:对于一篇文章都没发表过的朋友们来说(比如说我),推荐信就是申请的唯一指望。对于来自国内的推荐信,国际知名的老师的推荐信会有一定作用,但绝大部分国内老师的推荐信并不被招生委员会认可(很残酷,但事实如此。当然如果你的老师在美国有关系网,推荐信在很多情况下非常有用)。因此,来自美国教授的推荐信极其重要(其实也无可厚非,毕竟是申请美国高校的博士项目。美国高校更相信自己人的评价)。在美国进行暑研、毕业设计、担任科研助理等是获取推荐信的主要方式,听讲座、参与美国教授主讲的课程也可以是获取推荐信的方式(但与教授短暂接触就索要推荐信是一件极不明智的事情。除非你与教授交流之后让他/她有种相见恨、知音难觅的体验,觉得这个同学不得了我得帮帮他/她。否则一封平平淡淡的推荐信对于你的申请不仅没有帮助甚至有害处)。关于索要推荐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在向美国教授索要推荐信的时候,请直接问其是否会强力支持你的申请。美国教授大多非常客观直接,如果他/她对于你的评价不高,请谨慎考虑是否要这封推荐信。如果你强行找其要推荐信,一篇弱推或者黑推会直接导致你无学可上。慎重!慎重!
2. 推荐信的质量远远比数量重要。一封强推的作用远远大于两封中推的作用。与其去两个实验室分别待三个月不如在同一个实验室待六个月让教授对你有更深入的了解,对一个课题进行更长时间的探索(也能产生更多的结果,让老板眼前一亮、脑袋一热写封强推 23333)什么?你问我怎么区别强推和弱推啊,我也不知道啊。好好做实验+努力表现自己,最后的结果不会太差。
3. 请谨慎选择索要推荐信的时机。请不要作死在实验失败的时候去找老板要推荐信,请在拿到非常好的实验结果的时候或者老板有什么开心事的时候去找老板要推荐信。虽说美国教授大多非常客观,但总归是人啊,总归会受到情感波动的影响。所以好好把握时机吧~
关于托福和 GRE: 强烈建议在大三就把托福和 GRE 成绩考出来,不要拖不要拖不要拖!如果在九月份申请季开始之后还在挣扎语言成绩,那么撰写文书的压力就会相当大。大多数学校对于托福和 GRE 没有硬性要求,但理想状态是托福高于 100 分、GRE 高于 320 分。什么?有多余的时间用不用把语言成绩再刷高一点?Emmmm 我感觉没必要,过线就行。有多余的时间不如多去听听讲座、看看文献。
关于 GPA:当我和 Tom 聊天的时候问他 GPA 要多少以上才比较合适(Tom 之前一直是哈佛神经科学招生委员会的一员),他问我浙大的 GPA 是怎么算的 emmmm 于是我大概明白了由于中国各个高校 GPA 算法标准并不统一,美国高校对于中国本科学生的 GPA 无法客观评判(当然你要是在北京两所高校专业排名第一,请自动忽略这段)。换言之就是只要 GPA 不是低的离谱(平均分低于 80 分),对于申请的影响远远小于推荐信或者发表文章。所以一心想要努力刷高 GPA 的朋友们(好好学习绝对鼓励,但上些水课刷绩点还是算了吧)不如多读读文献、多上些能学到干货的课程、多在实验室里待待。将来和老板们聊天的时候肚子里有点东西可以让自己看起来不太像个傻子 23333
关于简历和个人陈述:简历只需要整洁规范就好,格式可以网上搜搜或者找学长学姐要他们的简历。个人陈述要言简意赅,最重要是注意逻辑的通畅。对于每一段的科研经历要简洁明了的介绍以下四个部分:你要解决什么问题,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为什么使用这些方法,最后的结论是什么。个人陈述写完之后最好找以英语为母语的朋友帮忙修改润色。文书修改是一件十分耗时费力的工作,我的文书在朋友们和老师的帮助下修改了十次以上(在 MIT 面试时 David Page 跟我说他很喜欢我的个人陈述,心花怒放哈哈哈哈哈哈)。因此申请季需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并撰写文书。感觉文书无从下笔的朋友请找申请过的学长学姐要他们的个人陈述做参考,格式基本上是固定的。
关于项目选择:申请什么项目是申请季里十分关键但往往被忽略的一个环节。美国有很多好学校、好项目,但各个项目的要求和申请难度相差极大,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关于申请定位:老板的推荐信基本决定了你能申请到什么级别的学校,因此尽早和老板谈该申请什么项目,做到心里有底,大多数教授还是非常愿意帮助学生选校的。如果你的美国老板推荐你申请某个项目,请不要犹豫!一定要申这个项目!不要问我为什么!自己想!
2. 关于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总体而言,公立学校由于经费限制对于国际学生不太友好(但也有例外,UCLA 和 UCSD 貌似对国际生相对比较友好),私立学校相对而言经费更宽裕,录取的国际学生要更多。因此可以多申请些私立学校。
3. 关于申请大项目与小项目:总体而言,大项目比小项目的竞争要相对小些。如果你的老板在某个小领域具有很高的地位或者你的几段科研经历都在同一个领域,那么申请小项目也许会更占优势;如果你的几段科研经历在不太相关的领域,也许申请大项目更合适。大项目的优势是以后的选择面更广(但很多小项目的学生最终也能加入非该项目老师的实验室),小项目的优势是如果你很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那么尽早接受这一领域的训练有利于以后的发展。如果条件不够却誓要进入一所知名高校的话,申请一些冷门小项目然后入学后再转实验室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4. 关于买彩票:有些项目你要是感觉 150 刀买一次彩票不亏,那申申也挺好(比如 UCB 的分子细胞生物学专业,今年 400 多位国际生报名,给了 4 个面试名额。当然你也可能是这四个之中的一个哦~)。关于面试:面试有校园面试和网络面试两种形式。如果有机会尽量选择校园面试(录取机会比网络面试要大一些)。校园面试大致是学生与教授进行一对一约半小时的交谈(和那些传说中的科学家们聊天是一件多么酷的事情哇哈哈哈)。半小时足以看出这个学生对自己的课题是否有足够的思考、对未来是否有一定规划。所以请一定一定认真准备面试!你糊弄不了这些教授的!准备面试最好的方法就是和不同的人(最好是教授或者博士博后)进行多次模拟面试,得到不同的反馈。面试时一定要思路清晰,自信满满,展示出新时代中国好青年的风采 23333(还有很多面试技巧没时间详写了,如果需要到申请季私戳好了)关于申请美国短期/长期科研:如上文所述,美国教授的推荐信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最后能去哪儿,因此申请到好的美国短期/长期科研机会是成功的开始。强烈鼓励尽早出国接受科研训练。但不建议太早,大二暑假是个合适的时机(缺乏基本的实验技能到国外实验室现学的话,很可能被当成 zz。最好在国内实验室积累了一定经验后再出去打怪升级)。关于申请什么样的实验室、怎样申请实习又是一篇 3000 字的经验贴了(懒+没时间写)。
关于 GAP Year:与很多人谈 GAP 色变相反,我倒觉得 GAP 未必是一件坏事。与高三复读完全不同,在博士开始之前找一个实验室接受长期的科研训练会让你得到更多的经历,心态更成熟,变得更独立。许多美国学生都选择在本科毕业后在实验室担任两三年的科研助理再申请博士,一方面想明白自己适不适合这个行业,另一方面申请结果往往会更好。
博士申请是一个非常随机的过程,但很多因素还是人为可控的。比如说一些项目受到经费的限制,每年对于国际生的招生数量并不稳定,前一年招生太多,下一年就会少招些。那么这个时候不管学生有多么优秀,项目没钱就是没法招人。那么该怎么知道这些内部消息呢?咳咳,划重点了啊,这个时候就得靠学长学姐们来带飞了。有很多优秀又热心的学长学姐在各个高校读书,了解项目的运作情况。比如说今年申请斯坦福生物项目,全程靠 XCY 学长带飞。从选项目到确定面试名单,全程带飞(跪谢跪谢)。要是我作死去申请斯坦福神经生物学项目(今年超过 700 位申请者,最后好像给了 12 个 offer)呵呵呵呵呵呵。实在找不到熟人的话就搜这些项目的在校博士生,发邮件去问,总会有善良热情的中国学长学姐来帮助你的(比如我纽约三校联合项目的面试名单就是在一个北大学长的帮助下确定下来的,面试时发现几位老师确实非常亲切温和~~)。一起申请的同学之间也要多交流,有什么内部消息及时互相告知(同学之间竞争关系不存的,将来几十年在残酷的学术圈内还要朋友们互相扶持呢。我还是很自豪我在申请季间得到的任何消息都给班里同学分享了,希望有点用@@)。总之申请季就是要多问多交流。
一路走来,我受到了很多人无偿的关照和帮助,感激不尽。那我报答的方式就是多多帮助以后的人吧。关于申请有什么问题欢迎私戳。祝各位申请顺利,得偿所愿。